北京分类治理无证无照餐饮 全面治理万余家餐饮单位
我国实施食品安全经营许可制度,从事餐饮服务必须符合相关条件,对场所、设施设备,有专门经营或符合健康安全要求的人员等,都有一定的要求。不过,《工人日报》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,由于缺乏监督,无照无证餐饮的经营还是比较普遍的。
8月10日,记者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朝阳区十八里店小武基村发现,这里街道上的餐饮店非常集中,但卫生情况普遍较差,部分门店前还堆放垃圾,在夏日炎炎的季节,甚至能闻见刺鼻的异味。记者走进其中一家面馆,未发现店内悬挂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。一名在这里长期居住的农民工对记者说,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环境,对于家门口便宜、量足的餐饮店,还是比较满意的。
实际上,无照无证的餐饮存在许多隐患,最主要的就是食品安全隐患。一位租住在朝阳区管庄的北京白领对记者说,自己每天习惯在地铁口的小贩那里买一份早餐,方便,省钱,节约时间。不过,他已经多次感觉到肠胃不适,“没有办法,每天时间紧张”。
为了加强监管,去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,对无证经营行为的起罚点由之前的2000元提高到5万元。
不过,无证餐饮的取缔并非一帆风顺,许多因素错综复杂。据悉,为方便社区居民生活,北京市在2008年之前还曾鼓励居民区内进行商业经营,这客观上使社区内餐饮店越来越多,虽然方便了市民生活,但人口流动大带来了治安差、环境差等诸多问题。因此北京市从2014年起开始重点整治无证餐饮的问题。
但由于历史原因,许多商贩不愿退市。一位在西城区、朝阳区多地辗转的拉面馆老板告诉记者,自己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赚了一些钱,但当初也花光所有积蓄做前期准备,现在撤出有些不甘心,而租店面又太贵,承受不起。“以前让开,现在不让开了,对我影响很大。”而据他了解,他的一些同行都喜欢“打游击战”,在重点整治的时候便休息一阵子,风声过了再开业。
针对违法建设、待拆迁地区、环境评价不达标以及利用居民出租房屋、农村无产权房屋进行无照无证餐饮行为等具体情况,北京市食药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北京市在年初动员部署确定,将进行分类治理。年内,该市万余家无照无证餐饮单位将得到全面有效治理。
据悉,北京市针对无照无证餐饮的整治取得不错的效果,全市已实现治理率46.4%,其中12个区达到50%以上。(记者杨学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