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龙虾吃之前怎么清洗?吃小龙虾注意事项
发布时间: 2018-12-27 16:30
小龙虾是很多人都爱吃的美食,夏季是吃小龙虾的好季节,但是如果担心市面上卖的小龙虾不干净的话,其实小龙虾是可以自己在家做的,那么小龙虾吃之前怎么清洗?吃小龙虾需要注意什么?
小龙虾要怎么洗
1.先浸泡
由于小龙虾生长的环境和吃的食物都不是很干净,小龙虾的表面和体内都有很多的脏东西,可以先用盐水或醋水浸泡不少于俩小时,让龙虾把体内的脏东西吐出来,还能去除小龙虾表面的寄生虫及污渍。
2.毛刷刷洗
小龙虾表面最脏的地方就是腹部了,此处褶皱较多,很难清洗,需用刷子或钢丝球刷洗其腹部。
3.剪去头部
小龙虾的头部含有大量的脏东西,以及内脏,并且还是重金属富集的地方,所以需要去除。需要注意的是,用剪刀剪头部的时候,不要直接剪断,剪断外甲后,会看到黄色和黑色的东西,直接拖出就好,能带出整个胃囊。
4.去除肠子
小龙虾的肠道也是比较脏的,需要去除,去除肠子的方法比较简单,只要抓住龙虾尾巴中间的一部分,左右拧动直到断开,然后慢慢的拖出来,整个肠子就跟着出来了。此时,整个小龙虾已经清洗干净。
吃小龙虾注意事项
1、吃虾后不宜服维生素C片剂
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,虾等贝壳类食物中,含有一种浓度较高的“五价砷化合物”。该物质吃下去本身对人体无毒害作用,但在服用维生素C片剂后,可使原来无毒的砷化物转为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,即砒霜,能危及人的生命。
2、在家烹饪加工前清水喂养24小时
专家说,市民在家烹饪小龙虾时,一定要高温煮熟煮透,可通过观察虾仁横截面颜色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煮熟。建议在烹饪加工前,一定要清水喂养24 小时左右,让虾体吐出代谢物。另外,要用刷子洗净其身体上的脏物,同时隐藏了大量泥沙和细菌的肠线也必须剔除干净,再用清水充分地清洗2-3次。
3.易过敏者不宜吃虾
某些过敏性疾病的患者,如支气管哮喘、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炎、过敏性腹泻等等,约有20%的病员可由食虾激起发作。因此,已明确对虾过敏的,在缓解期和发作期都不要进食。
4.虾头不宜吃
小龙虾的头部是吸收并处理毒素最多的地方,也是最易积聚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。虾头部分的重金属含量往往高于虾尾,虾黄则是龙虾的性腺,与肝脏挨一起,容易遭到污染。因此,虾头和虾黄别吃。
5.死了的虾别吃
虾内含丰富的组胺酸,这是令其味鲜的主要成分。但虾一旦死亡,组胺酸即被细菌分解成为对人体有害的组胺物质。还有,虾的肠胃中常含有致病菌和有毒物质,死后体内极易腐败变质。特别是随着虾死亡时间的延长,虾体内积累的毒素更多,吃了便会出现中毒现象。
小龙虾要怎么洗
1.先浸泡
由于小龙虾生长的环境和吃的食物都不是很干净,小龙虾的表面和体内都有很多的脏东西,可以先用盐水或醋水浸泡不少于俩小时,让龙虾把体内的脏东西吐出来,还能去除小龙虾表面的寄生虫及污渍。
2.毛刷刷洗
小龙虾表面最脏的地方就是腹部了,此处褶皱较多,很难清洗,需用刷子或钢丝球刷洗其腹部。
3.剪去头部
小龙虾的头部含有大量的脏东西,以及内脏,并且还是重金属富集的地方,所以需要去除。需要注意的是,用剪刀剪头部的时候,不要直接剪断,剪断外甲后,会看到黄色和黑色的东西,直接拖出就好,能带出整个胃囊。
4.去除肠子
小龙虾的肠道也是比较脏的,需要去除,去除肠子的方法比较简单,只要抓住龙虾尾巴中间的一部分,左右拧动直到断开,然后慢慢的拖出来,整个肠子就跟着出来了。此时,整个小龙虾已经清洗干净。
吃小龙虾注意事项
1、吃虾后不宜服维生素C片剂
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,虾等贝壳类食物中,含有一种浓度较高的“五价砷化合物”。该物质吃下去本身对人体无毒害作用,但在服用维生素C片剂后,可使原来无毒的砷化物转为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,即砒霜,能危及人的生命。
2、在家烹饪加工前清水喂养24小时
专家说,市民在家烹饪小龙虾时,一定要高温煮熟煮透,可通过观察虾仁横截面颜色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煮熟。建议在烹饪加工前,一定要清水喂养24 小时左右,让虾体吐出代谢物。另外,要用刷子洗净其身体上的脏物,同时隐藏了大量泥沙和细菌的肠线也必须剔除干净,再用清水充分地清洗2-3次。
3.易过敏者不宜吃虾
某些过敏性疾病的患者,如支气管哮喘、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炎、过敏性腹泻等等,约有20%的病员可由食虾激起发作。因此,已明确对虾过敏的,在缓解期和发作期都不要进食。
4.虾头不宜吃
小龙虾的头部是吸收并处理毒素最多的地方,也是最易积聚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。虾头部分的重金属含量往往高于虾尾,虾黄则是龙虾的性腺,与肝脏挨一起,容易遭到污染。因此,虾头和虾黄别吃。
5.死了的虾别吃
虾内含丰富的组胺酸,这是令其味鲜的主要成分。但虾一旦死亡,组胺酸即被细菌分解成为对人体有害的组胺物质。还有,虾的肠胃中常含有致病菌和有毒物质,死后体内极易腐败变质。特别是随着虾死亡时间的延长,虾体内积累的毒素更多,吃了便会出现中毒现象。
推荐资讯
最新信息
赞助商广告位